99小說網 > 三國之經天緯地 > 第一章:興鼎元年
  驚心動魄的建安十六年,就這樣悄然而過,歷史又翻開了新的一頁!不過至此,我們的歷史紀元說法,需要變一變了,新的一年,已經不再是建安十七年,而成了興鼎元年!

  古代皇帝,有謚號、廟號、年號和尊號之分,紛繁復雜,許多人傻傻分不清楚,為了明晰這些概念,我們需要解釋一番!

  謚號,簡單來說,就是什么公,什么王,什么帝,比如齊桓公、楚莊王、漢武帝等。這是帝王薨逝之后,后人對其生前的品德功績,給予評價的文字。

  這種做法,始于西周,其實并非皇帝的專利,王侯將相或社會知名人士,也享有這份殊榮。

  比如我們之前提到過的荀彧,死后被曹操追謚為“敬”,人稱荀故敬公;清代名臣曾國藩,謚號“文正”,因此也被后人稱為曾文正公。

  另外,謚號也不都是贊揚和夸獎,也有批評和憐憫,因此除了惠、文、武、桓、景等好聽的謚號外,也有桀、紂、厲、幽、憫、懷等比較突兀的字眼!

  中國古代帝王,基本都有謚號,唯獨兩個人比較特殊:秦始皇和孫權!

  秦始皇認為,謚號有“子議父,臣議君”的無禮之嫌,便將其廢除,自稱為“始皇帝”,后代為二世、三世、四世……乃至千秋萬世!這屬于尊號,而非謚號;孫權去世后,謚號為“大”,史稱“吳大帝”,也是縱觀千秋史載,僅此一位,比較特殊!

  值得注意的是,謚號是死后才有的,要是人還活著,絕不可能知道自己的謚號是什么!有一部電視劇,就犯了個最低級的常識性錯誤,孝莊太后竟然一口一個“我孝莊”如何如何,聽著很有氣勢,卻是把死后的謚號,提前拿出來用了,實在尷尬到了極點!

  廟號,就是什么祖,什么宗,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唐太宗、宋太祖、宋高宗等。這是皇帝駕崩后,靈位入太廟時,所奉稱號,也代表了他在帝系當中的排位!

  一般說來,有肇始創業,奪取天下之功的皇帝,稱為“祖”;有治理天下,中興社稷之德的皇帝,稱為“宗”。祖宗這個詞,便也由此而來。

  由歷朝歷代的規律來看,一般稱祖的皇帝,都是開國皇帝,而且皆稱為“太祖”,比如漢太祖劉邦(漢高祖是俗稱,正式廟號是太祖)、宋太祖趙匡胤、明太祖朱元璋、清太祖努爾哈赤等。

  只有唐朝開國皇帝李淵一人特殊,廟號“高祖”,畢竟他的江山社稷,幾乎都是兒子李世民打下來的,后來又在玄武門之變中,被李世民奪了權位,是最名不符實的開國皇帝,廟號高祖,也許是李世民故意為之,暗含著高高供起來的傀儡之意!

  另外,清代皇帝也比較特殊,出了三個廟號為祖的皇帝:太祖努爾哈赤、世祖福臨(順治)和圣祖玄燁(康熙),這大概是因為他們入主中原,統一天下的過程特殊所致,畢竟努爾哈赤那時候,后金還是個偏居一隅的地方政權而已。

  不過,在唐代以前,不是每個皇帝,都有廟號。比如,西漢十二位皇帝,只有四位,享有廟號,因此唐朝以前的皇帝,我們一般不稱其廟號,而稱謚號,如:漢文帝、漢武帝、漢靈帝、漢獻帝等;

  唐代以后,因為每個皇帝都有廟號,后人才稱呼他們為:唐太宗、宋太祖等,而不稱謚號了!畢竟謚號,不是皇帝專有,而廟號,是皇帝獨享的特權!

  年號,實際上是古代封建王朝,用來紀年的一種方式。漢武帝繼位后,開創了以年號紀年的形式,在此之前,是沒有年號一說的,紀年都是采用謚號。比如:周平王二年,漢文帝五年等等。

  漢武帝的創始年號為“元狩”,此后歷代帝王,遇到天降祥瑞或災兵禍亂等天下大事時,都要改年號,一位皇帝在位期間,往往擁有許多年號,其中最多的,要屬武則天,曾用過十七個年號!

  頻繁改變年號,皇帝老子倒是爽了,卻不利于民間紀年的實際使用功能,結果造成史書記載一片混亂,某個年號,你很難判斷,究竟是屬于哪朝哪代,哪個皇帝的,甚至還有重復的情況發生!

  這種局面,到了明清時期,終于有所改觀,每位皇帝從繼位一直到死,只用一個年號!不僅紀年更加明確了,后人也可以用年號來稱呼某一位皇帝了!

  比如:明朝的永樂、景泰、嘉靖和萬歷等;清朝的康熙、雍正、乾隆、嘉慶、道光等,都是耳熟能詳,十分明晰!

  最后,我們再來說說尊號!尊號,也稱徽號,它比較特殊。謚號和廟號,都是帝王死后才有的,尊號卻是活著的時候,就已經開始使用的!

  尊號一般都很長,大臣們也是絞盡腦汁,把所有好聽的詞字,都給皇帝疊加在一起了!因此,尊號不過是華麗辭藻的簡單堆砌,是大臣在給當權者拍馬屁,實際上沒有什么太大的意義!

  尊號雖早已有之,但真正的發明者,其實是武則天!她一個女人,卻當了皇帝,多少還是有些心虛,于是便令大臣們,給自己上尊號,以顯名正言順!她的尊號為“則天大圣皇帝”,也正因為此,后人才都稱呼她為武則天!

  還有,晚清時期,曾主宰過中國命運的葉赫納拉氏,雖然沒當皇帝,但活著的時候,大臣們也給她上了尊號,為“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圣母皇太后”……呃,太長了!實際上卻毫無意義,大家最后,也只是簡稱她為慈禧太后罷了!

  最后,需要強調的一點是,我們現在俗稱的這些古代帝號,其實都是為了好記,是怎么方便,怎么來!換句話說,這些耳熟能詳的普遍稱謂,基本上是現代人行為,在當時當代,人們可未必那樣稱呼皇帝!

  了解了以上這些,我們再重歸正題,來說說天子劉協吧!

  因為是漢代皇帝,劉協的年號,也曾改了好幾次,而且“獻”這個字,是其死后的謚號,現在也不能用,為了明確紀年,我們也必須把這個問題,說說清楚,以捋清時間線索!

  漢天子劉協,最早是被董卓擁立,登上帝位,年號初平。初平元年,也就是公元190年;

  初平三年,司徒王允,聯合呂布等人,誅殺了董卓,剿除國賊,劉協于第二年,改元興平。興平元年,也就是公元194年;

  而我們一直所提到的建安年號,其實是曹操迎天子劉協遷都許昌后,再次改元,建安元年,就是公元196年。

  “建安”這個年號,是天子劉協,使用時間最長的一個年號,一直延續到公元220年,也就是建安二十五年!

  此后,劉協還曾短暫使用過延康年號,但沒多久就被逼禪讓帝位給曹丕,延康年號,也被曹丕的黃初年號所取締。

  不過,因為劉緯穿越所帶來的影響,歷史已經發生了改變,天子劉協居然在建安十六年,逃出許昌,投奔了荊州劉備!

  況且,建安年號,是曹操親自擬定的,使用這個年號,令劉協多少有些心理陰影,如今他已經逃出牢籠,一飛沖天,自然要改個好聽的年號,以紀念這件大事!

  于是,在原本歷史上的建安十七年,也就是公元212年,天子劉協正式下旨,改元“興鼎”,以昭示大漢中興,定鼎中原的美好愿望!不過……興鼎,似乎并非劉協的心愿,怎么看都好像是劉備的志向!

網頁版章節內容慢,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

請退出轉碼頁面,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。